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

热评

旗下栏目: 健康 国内 时局 热评

畅联云盒诈骗:60人被骗286万,高科技包装下的招商诈骗

来源:未知 作者:e0fac 人气: 发布时间:2025-08-07
摘要:引言: 近年来,一种以CDN技术边缘计算为幌子的招商骗局在全国多地蔓延。诈骗团伙通过酒店招商会、高额收益承诺等手段,诱骗受害者签订代理合同,收取数万元加盟费后却以三无产品和苛刻合同条款迫使受害者放弃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60余名受害者确认被骗

引言:
近年来,一种以“CDN技术”“边缘计算”为幌子的招商骗局在全国多地蔓延。诈骗团伙通过酒店招商会、高额收益承诺等手段,诱骗受害者签订代理合同,收取数万元加盟费后却以“三无产品”和苛刻合同条款迫使受害者放弃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60余名受害者确认被骗,涉案金额超286万,而实际受害规模可能更为庞大——类似骗局已蔓延至全国20余省市,大量潜在受害者尚未浮出水面。尽管多地受害者联合报案,但立案难、追责难问题突出,诈骗团伙仍在“改头换面”继续行骗。

一、诈骗模型解析:精心设计的合法外衣

  • 虚假宣传与高额收益诱惑诈骗团伙以杨羽翰、朱学惠、张龙飞等人为首,通过电话、微信邀约受害者参加酒店招商会。会上宣称其“畅联云盒”机顶盒可免费为用户提供教育、影视资源,并承诺“每台设备日收益1-3元”,诱导受害者支付1.98万至6.96万元不等的代理费。

合同陷阱与技术壁垒——人为操控的不可能任务

  1. 虚假收益宣传,缩水90%招商会承诺“单台日收益3-5元”,实际运行仅0.3-0.5元,缩水超90%。更严重的是,设备安装后普遍活不过半个月:运营商检测到违规PCDN流量后立即限速,导致设备瘫痪、收益归零。

  2. 不可能完成的“达标线”合同规定:需连续5天单台收益≥1.5元,才能申领下一批设备。但实际收益长期低于1元(多为几分至几毛),且诈骗团伙后台可任意调控数据。济南警方取证证实,其系统能手动修改收益值,人为制造“不达标”。

  3. 借壳CDN,实为盗用资源团伙宣称“回收家庭闲置流量”是合法CDN业务,并出示电信许可证。但工信部明确认定此为PCDN违规行为:

  4. 盗用三大运营商带宽资源;

  5. 侵害家庭用户隐私与网络安全。2024年12月,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据此注销其许可证,并责令停止所有设备安装。

  6. 售后失联与提现封杀

  7. 受害者反馈设备故障时,工作群长期无人回应,或敷衍“系统维护”;

  8. 提现层层设阻:首笔提现拖延一周,后续以“系统升级”为由冻结二级代理资金;

  9. 最终彻底断联,合同承诺的“售后处理”成空谈。

  10. 后台操控:彻底封死生路“达标率”实为骗局核心设计。济南警方立案证据显示,诈骗团伙可任意修改后台收益数据,使“连续5天达标”成为不可能任务。一名受害者直言:

“他们一边用合同逼你继续,一边在后台掐断你的路——领不到设备,项目自然‘死亡,代理费就被吞了。”

6.公司马甲与金蝉脱壳
团伙通过贵州瑞世云创科技有限公司、湖南通联云计算设备有限公司、贵州意豪软件开发有限公司、湖南无限畅联科技有限公司、湖南数喆大数据有限公司、贵州双松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、贵州富山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签约收款,公司注册地多为虚拟地址,工商信息显示“异常经营”或“已注销”。一旦曝光,便更换公司名称继续行骗,最新涉案公司为“贵州富山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”。

二、受害者困境:维权无门的拉锯战

  • 报案难:多地警方认定为经济纠纷2024年7月,长沙市公安局开福分局以“无犯罪事实”为由不予立案,称涉事公司“有CDN许可证”。受害者提供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文件(湘通局举〔2024〕393号)显示,该公司业务实为违规PCDN(占用家庭带宽),且许可证已被注销,但警方仍未重启调查。

  • 监管空白与推诿湖南省通信管理局虽责令涉事公司停止安装设备,但表示“诈骗问题需向公安反映”。而公安部门则以“需公司所在地管辖”为由,要求受害者跨省报案,形成“踢皮球”局面。

  • 民事诉讼障碍合同约定争议需赴北京、上海仲裁,高昂成本迫使多数受害者放弃维权。部分受害者尝试起诉,但因公司“失联”无法送达法律文书。

三、诈骗团伙的隐身术:谁是幕后黑手?

根据受害者整理的《诈骗团伙明细》,核心成员涉及至少20人,分工明确:

  1. 前台宣讲:杨羽翰(化名)负责招商会演讲;

  2. 合同签约:朱学惠、张龙飞等以不同公司名义签约;

  3. 资金流转:通过POS机、个人账户多层转账,逃避追查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人员如赵朵、李成等关联多家空壳公司,且频繁变更法人身份。

新增:核心诈骗成员分工明确,全国流窜作案

根据最新受害者举证材料(附明细表),与受害者签订合同及日常对接的核心人员已明确锁定11人:

  1. 签约收款:朱学惠(多家空壳公司法人)、张龙飞(湖南数喆等公司控制人);

  2. 技术培训:李艺、刘兴仁(以“DMZ设置”为由诱导非法操作);

  3. 区域协调:蒙光涛、雷松、冯亚辉(更换城市组织招商会);

  4. 资金转移:贺卉清、任美(通过个人账户分流赃款);

  5. 新马甲运作:邱俊儒(最新涉案公司“贵州富山云”联系人)。

这些人员以相同话术在湖南、贵州、广东等20余省市行骗,每地使用不同公司签约,得手后迅速注销旧公司,启用新马甲。

结语:呼吁多方联动,斩断诈骗链条

这起案件绝非简单的经济纠纷,而是有组织、有预谋的团伙诈骗。诈骗分子利用技术术语迷惑受害者,通过复杂的公司架构逃避追查,甚至钻法律空子设置维权障碍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即便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、部分公司被注销后,他们仍能“改头换面”继续行骗,说明当前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。

我们呼吁:

  1. 公安机关应尽快并案侦查,利用跨区域协作机制,深挖幕后操控者,而非以“公司所在地管辖”推诿;

  2. 市场监管与通信管理部门需加强企业注册审核,对频繁变更法人、异常经营的公司重点监控;

  3. 司法系统应重视此类“技术型诈骗”的立案标准,避免因“证据不足”让受害者陷入维权死循环;

  4. 社会公众需提高警惕,对“高收益、零风险”的招商项目保持理性,签约前务必核实公司资质。

正如一位受害者所言:

“他们骗走的不仅是钱,还有我们对创新的信任。如果连这样的骗局都能逍遥法外,普通人还敢相信什么?”
来源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39752968162006998

责任编辑:e0fac

相关阅读

最火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