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西县兴城镇,地处城乡交融之处,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,亦不失乡村田园的闲适。滦河蜿蜒而过,岸边风光旖旎,清新的空气与恬淡的氛围,共同勾勒出当地群众日常的幸福图景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本在安稳与平和中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红利,然而,一处违法建设的悄然兴起,却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涟漪,引发了关于规则、治理与公信力的深层思考。

事件的焦点位于迁西县兴城镇县交通警察大队西北侧。在兴城镇三村违法圈地目测十亩左右。据了解,自2024年12月起,此处开始在村集体土地上进行商用建筑设施建设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建设项目未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,也未办理合法手续,属于典型的违法建设行为。
从项目启动至今,当地群众通过向镇政府直接举报、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方式,多次反映该问题,但相关诉求未得到兴城镇政府的有效回应。2025年5月,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此立案调查,明确将其定性为违法建筑,并采取了停水停电的措施。然而,这些监管手段并未阻止建设进程——立案一个月后,院内地面硬化工程完工,内部装修也逐步完善,至2025年8月初,该建筑全部竣工,甚至悬挂起“开业大吉”的彩虹门,以经营姿态投入使用。

群众发现兴城镇电力部门似乎很“配合”违法违建者。安装了200kva的变压器。拨打兴城镇电力所电话询问,这种违法违建情况下,电力所说是“煎饼卷大葱”的饭店手续。看来兴城镇电力所和迁西县自然资源规划局的意见不一致呀?
这一违法建设行为的“成功”落地,在当地群众中引发了广泛讨论。人们担忧,若此类无手续违建能在监管眼皮底下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,可能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:既然少数人能突破规则获利,是否意味着更多人会效仿?这种担忧的背后,是对法律法规权威性的拷问,也是对基层治理效能的疑虑。
兴城镇政府作为基层治理的一线力量,其对违法建设的处置态度与执行力度,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塑造。而县级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未能有效落地,也让群众对行政体系的协同性产生了思考。滦河的绿水依旧长流,岸边的微风依旧拂面,但群众心中却因这起违建事件泛起波澜——公平正义的天平是否会因此倾斜?规则的底线能否得到坚守?

目前,当地群众仍在持续关注相关部门的后续行动。人们期待的,不仅是对这处违法建筑的依法处理,更是对规则公平性的维护,对“违法必究”原则的践行。唯有如此,才能抚平群众心中的波澜,让城乡交融的兴城镇,在法治的框架下继续书写幸福的故事。
来源:http://show.wolaioa.com.cn/new-preview/AjmY3stTi2xCjKZ9HROTyQ.html

|